本文转自:闽北日报
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
探讨幼儿文学与艺术活动的整合教学模式
幼儿文学与艺术活动整合是目前幼儿教育领域的全新教学模式。将文学和艺术进行科学整合,有助于激发幼儿对于美的感受,丰富其想象力与创造力,引导幼儿发现美与体验美,并通过个性化方式来表现美与创造美,为幼儿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一、音画整合
幼儿诗歌包含诗与儿歌,教师会根据韵律塑造诗歌独有的美,按照作品特性,综合具体情景,基于幼儿日常生活,在多元化的活动设计与开展中形成科学有效的音画整合模式。首先,经验唤醒。利用课件与图像激发幼儿的经验,通过猜谜语以及鹰架式教学等形式引出诗歌当中的具体情境。其次,意境体验。通过意境创设及渲染,以画入境,结合工具支撑等形式,让幼儿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体会诗歌,理解寓意,获得文学审美感受。再次,在音律节奏的渲染下富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诗歌、传送情感的关键途径,鼓励幼儿多元化吟诵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。最后,通过音乐伴读、表演体现、绘画展示以及创作表达等形式,全方位把诗歌间接经验和幼儿直观经验进行必要关联,将学习经验进行迁移,促进幼儿个性化的表达。
二、情感整合
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课堂时长、幼儿理解与创造需要大量时间的难题,通过让幼儿深刻了解文学内容后开展艺术创作展示,并在创作过程中深入认识作品的情感价值,推动幼儿文学和艺术素养的有效提升。例如儿童故事《狐狸与葡萄》,讲述一只要吃葡萄的小狐狸,经过自身不断努力,寻求各种办法,利用爱心、忍耐与坚持收获饱满多汁葡萄的故事。其内容具有生动性以及趣味性,且有着较高的教育意义。教师可对此设计相应的活动。其一,文学活动“被爱的葡萄”。在幼儿倾听、体验、共鸣的前提下,理解故事,对故事寓意产生共情;其二,艺术活动“爱的果实”。在文学活动的前提下,引导幼儿通过记忆了解葡萄收获的原因,拓展欣赏作品,继而积极创作。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,引导幼儿发散思维,大胆思考想象,鼓励其通过多元化添画等方式自主创作。在创作过程中,幼儿可切实体会到故事里表达的美好品格。
三、主题整合
以幼儿文学作品为核心,通过主题结构分析,根据幼儿需求拓展想象,延伸活动内容,助推幼儿的综合发展。首先,以物品为线索,融合多元化文学语言开展主题。例如《会跳舞的泡泡》主题活动,幼儿在探索泡泡过程中往往难以通过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身感受,容易产生表述不明确、不清晰的情况。因此教师可搜索“泡泡”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共同欣赏,与幼儿积极互动、交流,使其语言表达形式更加多元化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然感知、经验迁移、文学与艺术协作等形式提高文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,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展开互动,不断创造,提升愉悦性;其次,以作品为线索,融合多种艺术表征开展主题活动。教师根据文学作品具有文本较长、内容多元、艺术形式多样等特点,重点从幼儿趣味性和互动性着手,进行多维度分析,通过整合模式促进主题活动。例如《小蝌蚪找妈妈》动画片是一部生动形象、充满意境的经典水墨画,并且所有配音均是一人完成,通过语速、语调以及语气的区别,呈现多个角色艺术效果,这种艺术方式能让幼儿充分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魅力。
总之,幼儿文学与艺术活动的整合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儿童想象力,提升其对日常生活中美的洞察力,并运用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达。幼儿文学与艺术活动的整合模式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教育需求,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水平,拓展幼儿教育途径,为后续幼儿文学与艺术学习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。
凯狮优配-公司配资-证券杠杆-场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